查看原文
其他

李京生: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庚子年六月初四 乡村规划与建设
2024-08-31

全文字数 | 6150

阅读时间 | 19 分钟

2019年12月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乡村委)年会——“乡村振兴·美好家园”学术交流会,在广东省韶关市武江乡村振兴培训实践中心举办。本次年会由华南理工大学承办,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人民政府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协办,广东省韶关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共同支持。会议邀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京生教授做题为《山村发展的前景与规划》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嘉莲,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杨亚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速记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李京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顾问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  首席研究员

关于乡村规划,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很重要,其中微观问题是指具体工作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是除了规划体系整理之外的具体做法问题。当前我们在宏观和微观两端的拓展都有不足,以致于很多乡村规划沿用城市规划套路。


本报告主要介绍关于山村规划的研究,从山村的价值,山村规划的必要性和对山村规划的基本思考三个方面展开。

山村的价值

山村价值中极为重要的是它的生态服务功能,体现在国土生态安全、水资源涵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等方面。


相对应的,山村存在的必要性也体现在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以及对舒适、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塑造。在国土资源保护中,山村能够起到适度介入、空间管理的作用;在环境方面,山村作为一种绿色空间,在空气质量和微气候营造、温度调节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山村对于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山村规划的必要性

关于山村规划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 当前山村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山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地位(社会空间地位)相对较低,发展中存在着人才流失、聚落分散、交通不便、公共服务缺乏、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使用混乱、空间演进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规划来解决或者改善。


2. 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来看,山村发展的定位是重要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带有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的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山林是薪柴林,有经济产出,此外一些地方大搞乡镇企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因此,生态功能的回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一定的规划引导。

山村规划的基本思考

1

资源保护与富民

在山村规划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来考虑怎么富民,但是现在我们往往把这两者看作对立的。


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山村资源是细碎化的,比如地形不完整,使用要素多,在大面积的平原地区,农业可以集中化、规模化和机械化,但在山村很难。同时,山村的资源也比较分散,种类多,具有生物多样性,例如树林里的一个小地块,村民可以办养殖业如养蜂,可以经营服务业,如休闲旅游等等。由于资源分散,山村很难建立起主导产业。规划中往往从工业化的角度,将“拳头产品”、“一村一品”等名词套到山村,其实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另外,山村中具有大量的生物质能源。比如竹子,我们国家有10亿亩竹林,竹子生长五年就成熟了,到第六年就贬值了,现在竹子的价格非常便宜,但是它的面积很大,在生态维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包括木材、薪炭、野草、秸秆等,其实都可以作为生态资源、能源来使用。这方面的内容十分重要,但现在我们往往把它忽视了。


还有就是地方食品开发。我们在韶关参观时看到每一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美食,可以开发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这也是山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当然,民宿、生态旅游、山地运动等,都可以作为地方特色产品进行开发,从而改善山村的贫困问题。

2

资源循环利用与自立

相对而言,山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每个村自成体系,有一定的自给自足的能力。通过对山村中所有资源的循环设计,在产业、社会等方面都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因此,山村自立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对例如山体滑坡、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时,要有一定的应对能力、抗灾能力。


另外,也要考虑各种社会资本的参与。虽然目前看到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儿童、妇女,但实际上,走出去的山村精英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本,如果回到山区是能够大有作为的。另一方面,还有外界的社会资本的援助,社会各界的参与,包括政府的资助等。

3

合理的用地结构与景观特色的塑造

规划中非常重要的是土地用途管理。土地用途管理要有合理的用地结构,没有规划,用途管理也就是一句空话,因此用地结构很重要。


此外,景观特色的塑造也很重要。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不同,是利用自然规律塑造的景观,表现着真正的,在地的乡土文化。在城镇化的影响下,部分农地撂荒,乡土景观日渐衰退,山村的景观价值也在降低,这也是非常让人失望的现象。


因此,在规划中要尽可能地考虑景观生态和防灾减灾,从而引导空间布局和种植规划。其实,种植规划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坡度陡、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往往都有大量竹子,因为竹子可以通过根系抓住土壤,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北方地区的黄土地有一种沙棘,往往就长在悬崖上,它也可以固土、防止悬崖坍塌。这类种植规划一旦形成规模,既是产业,又是景观,既有地方独特性,又符合基本的生态规律。


所以在用地布局和种植规划中,从防灾减灾和景观的角度来研究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不仅是考虑标准良田或者规模化农业。


同时,这也是生态维护、修复和保护的重要措施。山村规划要将物质空间的设计、社会组织生产的方式、市场等相结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规划设计。

从生态位理论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庄的类型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将村庄分为五类: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和其他类型。

其中的关键词,提升、融合、保护、撤并,全是动词,因此它是一个行动计划,也就是未来我们要做的工作。


但是从规划和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国土空间体系应分为自然、乡村和城市三大块,从系统生态学来讲,即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部分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对于乡村我们有很多的疑惑和争议。


乡村的定义是什么?乡村就是城市以外的地区。当下我们要从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进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中,就要进入到乡村和自然空间里,不断向外延伸我们的知识结构,包括多学科的融入等,这些都是非常需要的。


目前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乡村规划,但是需要一定的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明确规划的目的。之前我们多从产业、地理或者区位等角度分类,都不太合适。从国土空间体系的角度,按照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五类,从城市空间到自然空间,分别是城中村、城郊村、农村、浅山村、山村。


当然,自然部分除了山,也包括湖、林、草等。这个分类的逻辑是逐步从人口密集的地方到人口稀疏的地方,根据村庄所处的不同的生态位置来进行分类,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引导,再加以提升、融合、保护、撤并等做法上的具体对待。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庄的定位

被城市开发边界围绕的乡村,即城中村,在广东是非常多的,对于城中村,规划最需要提供的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服务。我认为城中村的规划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并且需要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施。


城郊村是城乡融合的地区,主要是解决食品需求和就近提供城市休闲等功能。


广大的农村地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包括畜牧业等。


浅山地区和山村的村庄处于自然和人类、农业的交界处,重点是维护生物多样性。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最复杂,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有人工的一部分,所以其中的物种非常丰富,这些物种的活动是联系自然和人类、农业生产、城市空间的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浅山地区和山村的生态保护非常重要,甚至在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保护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划定生态红线中的自然保留地,包括国家公园等。

植被自然度等级划分

从城市空间到自然空间,还要考虑植被自然度等级的划分。


自然度最高的是自然湿地和草原,主要特点是有大量的水和陆地交错,产生了自然两栖生物群落区;

二是自然森林,形成多层的自然群落;

三是自然次生林;

然后到针叶林、高原草甸、经济作物林、耕地,最后到建筑、城镇等八个等级,自然度逐次降低。


以往规划中更关心是第七、第八等级,而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山水林田湖草的共同体中,所有的等级都归到了一起,他们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都有它的功能。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图是日本的一个位于山地中的农业聚落。在这里实行机械化耕作非常困难,当时他们做了大量的梯田,希望土地能够方格化,但最后发现大量的物种消失了,为什么呢?因为自然的生态系统不仅是为人服务的,也是为其他生物服务的。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物的生长依靠自然有机的过程和依靠化学过程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们对农业的现代化提过一个口号——“水利化、电力化、机械化、化学化”,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最终出现了土壤板结、污染等问题,尤其是生物量减少、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日本某山村生物多样性研究图示

十五年前,我们在上海尝试过用现在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路来做村庄规划,把村域空间划分为自然地块、农业地块、人工地块三个部分,三个层次之间互相交错融合。农业生产空间是一种带有人工痕迹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有自然保留地,也就是避难所,让自然能够生息、生存和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农村发展都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忽略了农村中其他生物的生存需求。怎样以一种自然的状态,让其他生物通过某种结构、媒介进入到环境中?比如说青蛙这类的生物,是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它们的介入能够避免大量的农药使用,那么它也有它的通路和生活空间,与它相关的所有内容都应该以它为使用者,按照针对人的空间规划一样的思路来做。

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内涵。生态文明之前叫“环保”,环保一切的指标都是以人为标准的,例如几类水对人体有害、什么空气对人体有害。到了生态文明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反思,人和动物、和其他自然存在的物质都是平等的地位。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我们之间是相互服务的,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我们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一个空间架构,可能不是非常严格的,而是弹性的,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做的“两图一书”规划,是一种结构性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

生态景观结构规划

这类规划中有一些节点是按照生物降解功能规划的,比如在水系统规划中,养殖业的污水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结合在一起,像是变压器的耦合效应,通过农田来实现围水去氮。因此,在农田土地整理的时候,就要对水系统等各方面进行一体化的规划,这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等国土空间的规划思路,它们跟人类的生活环境是一体的。

水系统规划

传统村落生物多样性调研:鸟类调查

最近我们研究了现有山村对自然的扰动究竟有多大。我们选择了很多生物作为调研对象,比如鸟类,如果有大量鸟类存在,就说明下游的食物链和生物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调研了当地农村及其周边的山,调查鸟类的数量、影响、覆盖程度等,最终得到了以下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分散的居民点对自然的扰动非常小,和自然农田的差距不大,也就是说,只要适当控制村落规模,山村的自然度仍然是非常高的。

鸟类调查数据统计

总结与启示

最后总结以上思考对于山村规划工作的启示。

农业经营模式需要改变

山区的农业经营模式应该从规模化、机械化的思路转向生态、有机、绿色。尽管我们也有梯田,但是具体的运作模式不同于工业化生产思路。通过有效的设计,包括生物小群落以及生态走廊的设计,我们希望仍然可以有大量的野生生物给我们提供服务,当然也需要人类劳动的介入。

生态营农与生物多样性

还有些村子,大型农业机械搬不上山,农民也用不上,实际上坡度过大的地方就不适合耕作了,比如浙江规定坡度25°以上的山地不进行耕作。

景观、风貌、建筑的统一

景观、风貌、建筑是三个空间层次上的治理内容,规划中应有整体的把握,从而实现多规合一。


这三个概念我们经常搞错,比如景观风貌,其实景观和风貌是两回事:


景观(landscape),指整体的自然空间景观,人类聚落只是其中的一个点。

景观

风貌(townscape)是人类介入后产生的,所谓“风”是人,“貌”是人类介入以后产生的空间形态,它主要是指人工环境,即聚落的空间环境。

风貌

第三层次才是建筑细节(details)。以城市规划的思路去做乡村规划或是乡村风貌规划,往往容易把重点错放在细节上,这违背了乡村规划的初衷,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话语下,则会显得更加无力。

细节

灾害系统评价

从整体到局部的环境认识,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所处的自然地形里的所有类型的灾害可能发生的空间到底在什么地方,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灾害系统评价。如果缺少这个评价,山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非常低。当然,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改造,但是成本非常巨大,因此顺应自然是更好的选择。

村域灾害系统评价

植被、肌底、资源调查

山村中的生态植被、肌底、资源都需要进行调查,包括各类林业用地、生产用地、自然保护区等都要进行规划调查,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农林业在区域中的连接。


现在很多人都主张用区域化的角度来看村庄,但是很少付诸实施,基本上还是以往那种“画地为牢”的传统规划思路:区分城市边界、村域边界,相应规划都在这个边界以内考虑,缺少详细的现状分析,对基地在整个区域中的空间关系分析以及上位规划对基地的发展和规划要求解读,都比较粗浅。

用地评价

山村地区的用地评价和城市用地是一样的,并不能因为是农村就采用一种粗放的、随意的工作态度。


现状图的绘制必须要严谨,即使在农村,道路、房子等也不能随意地画。考虑山村交通、地价,从生态、产业等方面对种植情况进行研究,综合分析断面和布局,海拔、坡度、温度等。

调整基本农田

如下是我们对某山村的基本农田进行的调整。基本农田的调整是村庄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规划把基本农田调到山顶,农民都不上去了,也就是规划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不一致。


如何规避这样的情况?国土规划是自上而下的,以前的基本农田也是土地部门自上而下划分的,缺乏自下而上的、由农民或专家来引导的过程,这也是规划不能落地的原因之一。


因此,基本农田的调整应先通过自下而上的调查找到到适合于各类作物生长的地区,但这种方式如何开展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探索。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作物分区

在作物分区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生物多样性和季节的变化,从而建构出一个丰富的、多元的景观层次。同时,通过生物量总量的计算,也可以反过来测算产业、人口、收入等。

种植分层与分区

季节性景观

景观层次与生物多样性

产业联动

通过产业方面的详细调查,明确村庄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在多方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和产业类型,进行适当的分区并通过规划来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

产业整合联动

景观方面,山区的景观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相对于平原地区的农村具有更大的优势,例如在河南大平原、山东大平原这样的地区,发展旅游业、开发度假村或民宿就比较难,在山村就比较容易,这也是山村的自然资本优势。配合活动策划,以及特色种植、特色景观、农产品加工等,形成完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产业链示例

物种评价

通过对物种的评价,研究新的生态空间组合以后产生了怎样的新生态。比如说小杂粮,土豆、水果等,这些作物跟自然生物是有关的。土豆会引来野猪,葡萄会引来乌鸦,农民虽然没有什么收获,但是野生动物都被引来了,市民、游客也会到村里来看鸟、看野生动物。因此,农民种的作物并不一定是要自给或者出售的,通过作物引来野生动物,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消费形式。


有的游客在这里住了一天,没有看到鸟很遗憾,当天晚上还要留宿,就形成了一个循环的产业链。这就是“筑巢引凤”,在这样的消费形式下,农作物的价值反而更高了。

生态营造

丰富村民收入渠道

进行产业策划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提升村民的收入,尤其是要丰富村民的收入渠道,包括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三个方面。

村民收入预测

实际调研

调研是山村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之外,也要充分了解村民的想法。事实上现在山里的农民也愿意与我们交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缺乏系统的整理和梳理。这些想法和地方智慧也是山村很重要的资源,需要收集整理。

村民访谈

以上就是我的发言,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图文 | 唐嘉莲、杨亚妮、邹海燕  整理

编辑 | 孙一休


 END 


学术报告

相关资讯

85. 栾峰:小微渐进——村庄规划建设模式的实践探索【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84. 张尚武: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的乡村规划【2019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3. 奚慧:乡村景观遗产的保育【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2. 刘勇:社会变迁视角下芝英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1. 陈前虎:“五态”融合——浙江乡建的3.0版【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80. 罗震东: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出路——网红村的经验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9. 吴小平:海南省美丽乡村规划与若干政策【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8. 陈耀:海南乡村休闲产业的经验与教训【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7. 宁志中:从全域旅游实践看乡村产业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6. 万艳华:乡村环境景观与山水美学【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5. 冯长春:加强要素流动,促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4. 万艳华:休闲养老型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3. 周建军:中国美丽乡村海岛样本——舟山新建社区绿色发展实践与启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2. 徐煜辉:共治视角下乡村历史民居修缮资金渠道研究【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1. 周安伟:形而下学——乡村规划建设中的政府作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70. 柳肃:生态环境保护与村落防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9. 敬东:乡村振兴  流与留【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8. 范凌云:乡村规划教育实践与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7. 宁志中:趣谈乡村聚落称谓【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6. 张佳:重塑经济地理,助力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5. 谢英俊:农民能参与的集成化建筑体系【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4. 张尚武: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乡村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修复和重塑【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3. 张佳:国土综合整治视野下大地景观再造探索与实践——以成都为例【2019规划年会学术报告】

62. 顾守柏:上海大都市乡村振兴的空间机制与政策【2019迈向全球城市的乡村振兴实践学术报告】

61. 魏春雨:另一种乡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60. 李京生:组织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的规划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9. 彭震伟:大都市地区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的上海实践【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8. 沈蕊:北斗乡建故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7. 余侃华:“互联网+”背景下的乡村复兴模式及城乡规划响应初探【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6. 张旭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5. 田涛:从礼泉县乡村规划建设引发的几点思考【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4. 盛国宏:富阳美丽乡村建设进展【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3. 武前波: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浙江乡建的实践历程【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2. 范凌云:乡村振兴视阈下苏南乡村规划演进及展望【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1. 罗震东:新时代、新经济与美丽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50. 段德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建设【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报告】

49. 李京生: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与方法的讨论【2018乡村振兴与规划建设系列学术交流会】

48. 归玉东:蝴蝶村的蜕变【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7. 桑万琛:基于文化传承的一般性乡村规划实践——以“杭派民居”规划研究实施为例【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6. 戴星翼:传统与现代农村社区【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5. 罗震东:淘宝村3.0与美丽乡村建设【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4. 王春:如何理解“田园综合体”【2017年会专题】

43. 彭婧:我的故事我的家——美丽乡愁大学生公益实践计划【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2. 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2017乡村振兴与发展系列研讨会】

41. 李京生:“学院派”的乡村规划——编写《乡村规划原理》时的思考【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40. 宁志中:从乡村旅游实践看乡村规划教学内容的拓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9. 张秋玲:农业产业视角的乡村规划教育需求研讨【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8. 但文红:文化公平视阈下乡村规划教育课程设想【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7. 任文伟:湿地文化、乡村湿地与农村经济发展【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6. 桂华:乡村治理与乡村规划【2017乡村规划教育论坛】主旨报告

35. 李铁: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

34. 穆钧:土筑:有关传承与更新问题的一点思考

33. 童纯跃:湖北省村镇规划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2. 戴冰武:系统性乡村建设实践

31. 李兵弟:乡村规划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实践路径

30. 但文红:交换视阈下的苗族招龙节解析——兼论不同群体的文化集体记忆与行为差异

29. 史怀昱:白鹿原乡村地区的发展探索

28. 孙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27. 张佳: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26. 张立:日本的老龄化与地方人口减少及应对 ——东亚经济体农村考察(二)

25. 丁奇:基于城乡等值理念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法探索

24. 康洪莉:农业美——乡村才美

23. 陈瑶:返乡创客是这个时代先行者

22. 王竹:乡建——经营与永居

21. 张乐天:乡村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再生

20. 林善浪:新常态,新农村

19. 党小勇:集聚设计力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18. 杨飏:创意,让农村更有价值

17. 李笑光:关于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

16. 赵民:韩国、日本乡村发展考察——城乡关系、困境和政策应对、启示和思考

15. 张文山:美丽乡村品牌工程策划与行销设计

14. 王竹, 钱振澜:“韶山试验” 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方法

13.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

12. 贺雪峰:为了谁的农业现代化?

11. 周俭:乡村遗产保护——文化景观的价值与管理

10.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 领域研究议题

9. 彭震伟:同济大学的乡村规划教学体系

8. 朱建江:乡村规划编制的议题

7. 叶红:乡村规划实践与教学的议题

6. 张立:韩国:改良支援程序、齐心协力促进农村发展——韩国农村考察纪实及启示(一)

5. 温铁军:土地改革与中国城镇化

4. 沈关宝:小城镇研究与新型城镇化

3. 李京生:乡村空间的解读

2. 戴星翼: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环境治理

1. 阮仪三:乡土中国——智慧之道与今日困境

欢迎交流:rural@planning.org.cn

乡村振兴需要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乡村规划与建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